(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中特中心专职副主任、二级教授 宋圭武)
(白银市乡村规划局副局长 李猛)
秋分时节,全省乡村建设工作现场会在崇信县启幕,一幅接一幅“党旗红、有产业、有福祉、有颜值、有乡愁、有故事、有活力、促振兴”的锦绣画卷映入与会代表的眼帘……逐梦沃野奋力绘就山乡巨变,让芮鞫大地成为令人神往的“诗和远方”,崇信步履铿锵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倍努力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高品质现代化的田园新生活。
党旗飘扬 抒写乡村治理新篇章
近些年,崇信始终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聚焦建设富裕、文明、幸福、美丽现代化农村的目标,拓展“抓工作首先抓党建、抓党建关键抓班子,抓落实首先抓干部、抓干部关键抓作风”的总抓法,聚焦夯实“有效治理”这一乡村振兴基础,坚持把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作为乡村建设的关键举措,着力在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上深度融合,大力推行“四三二”模式,构建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治理新格局,被中央农办向全国推广。
柏树镇党洼村地处崆峒、泾川、崇信三县交界地带,群众思想开放、敢为人先、创新意识强,但因多种文化交汇博弈,群众在一些事务中难以达成共识,加之一些历史遗留问题长期发酵,基层治理面临着考验。通过党建引领,“五治融合”,如今村容村貌、群众精神面貌乃至产业发展前景都发生改变及优化。
在推动“五治融合”的同时,崇信推行网格、责任、监管、巡查“四个覆盖”,着力对农村生态、生产、生活“三大领域”的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动态清零,不断健全“村社组织和村社干部三包”和农户履行“门前三包”责任机制,进一步强基固本,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通过扎实开展乡村振兴“十创十评”活动,全县评出“十好村”14个、“十美户”403户。通过常态化开展进村入户宣理论、农家小院讲故事、田间地头普科技、乡村舞台唱梦想、民事直说解民忧、移风易俗树新风等“文明实践+”品牌活动,崇德向善在芮鞫大地蔚为风气。
多元发展 打造强村富民新模式
崇信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作为引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不断扩大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收入,有效解决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定位不准、质量不高、历史欠账过大、造血能力不足等困难问题,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崇信在强产业上不搞齐步走、一刀切,实现多元化发展,造福广大人民群众。近年来,崇信不断解锁出更多凸显特色的“兴产业”乡村建设模式。
窑洞曾是崇信村民古老的居住场所,随着乡村建设行动的推进,农民由过去居住的窑洞搬入新房,出现了大量废弃窑洞。黄寨镇充分发挥养牛有传统的群众优势、养牛有补贴的政策优势、窑洞背风向阳的天然优势、窑洞改牛舍成本低的经济优势,提升了养牛效益、降低了养牛成本,增加了土地利用率、减少了农业资源闲置,牛的疾病少了、产犊成活率高了,既去除了残垣断壁又保留了乡愁乡韵。目前,崇信已累计建成大麦沟、甘庄、茜洼3个窑洞养牛示范带,改造提升9个窑洞养牛示范点、4个养殖小区。
崇信把产业作为助农增收、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紧扣“产业转型、结构升级、要素聚集、链条锻造”四个关键,制定《崇信县农业特色产业培育扶持办法》等政策性文件,县财政每年列支2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发展特色产业。按照“建基地、强龙头、延链条、聚集群”的总要求,大力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全县累计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社349个,培育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18家,牛饲养量8.3万头,生猪饲养量7.8万头,果园面积10.2万亩,种植蔬菜6.9万亩。
崇信还大力推行“村集体股份经济组织+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不断拓宽村集体经济收入渠道。今年上半年,崇信县村集体经济收入352万元。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带动1646户农户参与平凉红牛、优质苹果、设施蔬菜、生猪4条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分享产业增值收益2868万元。
分村规划 美丽乡村成典范
徜徉于崇信田野,每村都有一庄原乡人家、一簇绿树掩映、一畦果菜花园、一片锦绣田园,好似进入到一座乡村大公园、古树大观园、生态大家园、锦绣大田园、美丽大花园,处处散发出美丽乡村的恬静与生机。置身于此,仿佛又回了那遥远的农耕岁月,享受起农家悠闲的古朴生活,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去年,崇信被列为省级乡村建设行动示范县,县上按照“填平补齐、完善功能、打造提升”的工作思路和“规划引领长远、建设打牢基础、产业促农增收、整治优化环境、治理创就文明、机制保障落实”的工作路径,集全县之力打造了一批富有陇东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升级版乡村,以省级乡村建设示范县的盈枝硕果,抒写人民满意的时代答卷。
灰瓦土墙、青石小路、古树名木……穿梭于槐荫故里锦屏镇赵湾村,一股古朴静美之风扑面而来,处处洋溢着人文底蕴、凸显出农耕古韵。
崇信县赵湾村坚持以乡村振兴为统揽,以建设“美丽赵湾、槐荫赵湾、魅力赵湾”为目标,依托千年古槐群、百年老泉、知青民俗大院等特色资源,挖掘文化底蕴,突出古色古香,打造集“田园风光、休闲度假、亲水游乐、农事体验、根雕艺术”于一体的农旅融合发展新路子,让昔日的“石头村”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点。
农耕文化广场、儿童游乐园、玻璃栈道、高空自行车、果蔬采摘园、主题烧烤园……黄寨镇黄寨村采取“资源盘活+社会资本注入”的方式,充分挖掘自身优势资源,以打造“田园旅游+生态种养+民俗小吃”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集群为目标,不仅把村庄变成了景区,让农户端上“绿饭碗”、吃上“生态饭”、挣上“旅游钱”。
崇信高标定位规划引领,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对全县79个行政村进行了分类定位,整合编制村庄规划69个,集中打造了以农民创业孵化为支撑的木林村,以传统村落保护为主景的赵湾村,以果菜产业开发为主导的东庄村、木家坡村,以农旅融合为主题的黄寨村、黄花塬村等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建设示范典型。去年,全县高质量建成24个省市级乡村建设示范村。今年,全力打造省级示范村10个、市级示范村12个、县级示范村10个,全县示范村占比达70%以上。
宜居宜业 奔向向往的理想生活
崇信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着力增进民生福祉。
走进柏树镇木家坡村,除了打动人心的雅致田园,还有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
木家坡村辖4社143户578人,属于特色保护类村庄。近年来,该村坚持把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先手棋”,内外兼修、夯基固本,先后被评为全省美丽庭院示范村和省列乡村建设示范村。
通过人居环境整治,村里实现了群众新居搬入率、危旧房屋拆除率、产业发展覆盖率、垃圾分类处置率、卫生改厕率、清洁能源推广率、闲置土地盘活率“七个百分之百”目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得到了持续提升。
崇信把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的突破口,全面推行村社组织、村社干部和农户包乱占耕地监管、面源污染治理、公益设施管护,包房前屋后生态绿化、环境卫生、三堆清理的“双三包”责任制,深入开展慎挖山、慎砍树、慎打井,不占河、不占沟、不私搭乱建,禁偷排、禁盗采、禁放牧,耕地无撂荒、土地无裸露、农业设施无废弃闲置和“九项整治清零”行动。复垦撂荒地2419亩,治理裸露土地894亩,关闭自备水源井31处,建成生态景观廊道101公里,集中打造了崇大路、泾土路、关木路、崇白路四条风貌提升示范带。
通过下决心、实打实、不含水分的整治和清零,木家坡村等一批富裕村、生态村、文明村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立足新时代,崇信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积极融入全省“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以实施“四强”行动为抓手,大力实施工业强县、项目带动、城乡融合、扩大内需“四大战略”,积极实施乡村建设、实体培育、产业体系构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暨城市更新“四大行动”,壮大提升清洁能源、特色文旅、生态养殖、优质果菜等“四大产业”,深入推进全产业链培育、基础设施突破、生态系统治理、民生福祉增进、改革创新赋能、治理效能提升“六大工程”,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幸福美丽现代化崇信,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