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化引领 智能化驱动 绿色化保障
——2022年兰州着力推进“三化”改造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三届十五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兰州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着力构建绿色制造创新体系,2022年兰州将从坚持创新引领,不断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坚持数字赋能,深入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坚持双碳减排,着力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三方面攻坚发力,振兴兰州制造,重振兰州辉煌。
一、坚持创新引领,不断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一是推动产业技术创新。以产业链龙头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为重点,加强产学研对接合作,推动上下游企业联合科研院所加强产业协同和技术攻关,力争全年培育培优创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行业技术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等各类创新平台载体20个以上,组织企业研发工业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40项以上。二是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以服务业嵌入传统优势产业为抓手,引导企业发展产品展示、现代物流、技术研发、检验检测等高附加值服务业,同时充分利用政策激励等多种措施,打造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和项目,力争培育创建3户以上省级工业设计中心,2户以上省级生产性服务示范企业。三是加快实施“三化”改造项目。围绕56户企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措施,实施甘肃普锐特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兰鑫钢100万吨高速棒材轧钢生产线等149个“三化”改造项目,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力度,促进产业升级、加快产品更新,补齐产业链短板,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
二、坚持数字赋能,深入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一是创建智能工厂(数字车间)。在冶金建材、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消费品等重点行业,鼓励企业结合自身特点,对照《兰州市工业企业创建智能工厂(数字车间)评价体系》建设智能工厂(数字车间)。选择发展基础好、转型思路明确、保障措施有力的企业,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培育认定省市级智能工厂(数字车间)20户。二是实施智能制造诊断服务和新业态的培育。结合《甘肃省制造业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改造诊断咨询工作方案》及我市智能制造诊断工作,对全市重点规模以上企业以及中小企业进行智能化诊断,为企业量身定制《智能化改造实施方案》,促进企业加快智能化转型升级改造步伐。在50户以上企业实现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推广应用,企业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达到70%以上。培养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新模式新业态10个以上。三是培育“三化”服务机构。促进甘肃省机械院、机械工程学会、兰石集团等重点企业向智能制造服务型企业转型,提升全市智能制造产业造血能力。引进海尔卡奥斯等国内一流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企业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带动培育一批系统集成能力和售后服务能力强的科技型智能化技术改造工程服务企业。四是加快5G网络建设。推进5G网络建设,2022年新建5G基站2000个以上,累计建成5G基站8000个以上,实现主城区、重点应用场景、园区和企业深度覆盖。五是加大企业内网改造力度。支持工业企业运用5G等新型网络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建设企业内网,推动企业信息技术网络(IT)与生产控制网络(OT)融合互通,引导不少于10户工业企业完成基于5G网络的工业互联网改造。六是培育“5G+工业互联网”示范应用。以装备制造、有色冶金、石油化工等优势产业为重点,培育10个以上的典型应用场景和应用案例,鼓励重点企业开展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实现内部信息化系统的综合集成以及云化部署,建立以数据驱动为核心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经营管理模式,打造2个以上国家级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企业)。七是推进企业上云上平台。持续优化兰州市工业互联网平台功能,丰富深化平台应用,2022年实现兰州市工业互联网平台累计上云企业600户,上线工业软件及工业APP2000款。
三、坚持双碳减排,着力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一是加大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力度。围绕石化、冶金、有色金属、煤炭、建材等传统行业工业企业,通过实施一批“绿色化”改造项目,加快传统高耗能行业节能技术改造,不断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辐射带动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加速推进。二是持续抓好工业领域节能降耗。以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重点用能企业为主体,落实能耗“双控”制度,开展节能监察和节能诊断服务“双轮”驱动工业能效提升,依法依规淘汰污染重、排放高的落后产品、工艺、技术和装备,引导重点用能企业开展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等节能技术改造项目。三是加快构建工业绿色制造体系。深挖各行业绿色发展潜力,发挥绿色制造先进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加大政策宣贯及现场诊断,积极引导企业开发绿色产品,推行绿色设计,建设绿色工厂,创建国家及省级绿色工厂、绿色产品、节水型企业等绿色制造工程10个以上,持续提升全市工业企业绿色制造水平。四是落实工业领域“两高”项目整改。针对存量“两高”项目复核意见,制定项目整改方案,分类开展整改工作:对不符合产业政策、落后产能项目坚决关停;未达到能耗限额准入值项目,立即停工整改;对能效水平未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项目,对标进行改造提升。(来源:先进制造与装备工业科)